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7位科学家获奖。

  

赵忠贤院士

  △图为2009年10月2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89场报告会,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赵忠贤作题为《从超导研究看创新》的学术报告。

  生于1941年的赵忠贤,辽宁新民人,1964年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他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坚持高温超导研究已有40余年。

  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温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分别是:1987年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2008年以后发现系列50K(K:开氏温度,0K为273.15摄氏度)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曾在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又在2013年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简历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技术物理系。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等实验室进修。

  1976年,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国依阿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6年3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温带超导联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

  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初,与同事们一起独立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8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超导实验室主任、所长。

  1994年-2000年,赵忠贤院士一直担任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和常委委员。

  200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赵忠贤院士当选为首届主任。

  2015年6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荣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这是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热爱它、热爱它、就是热爱它

赵忠贤专访↓

  

  从20出头的小伙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今年75岁的中科院院士赵忠贤与超导研究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他凭借着对超导研究的热爱,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印证了铁杵磨成针的坚韧不拔精神,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阶段,跃升到国际最前沿。

  "热爱它,热爱它,就是热爱它。"他说想探索高温超导体的话,这个思想,个方向没改变过。

  高中时代,他被国家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深深吸引,对苏联的卫星、火箭等科技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

  

  “等我们开始做超导研究的时候,这个国外,已经比人家晚了快五十年了。”现在的条件,比当时强百倍。当时没钱的时候,那只能自己绕一个炉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带领超导人一步一步走下来。2008年,赵忠贤意识到铁基超导体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材料,他提出了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并带领团队很快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最终创造出了55K(即零下218.15摄氏度)最高临界温度的世界记录,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赵忠贤带领研究团队在超导研究领域的两次革命性突破,使中国的超导研究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从默默无闻到走在世界前列。曾经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赵忠贤,至今仍活跃在国际超导研究的最前沿,并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温超导研究人才。

  

  “在中国才有这样的舞台,才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才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中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中国人应该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信心来作出这一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关于“超导”和赵忠贤,我们还可以了解更多,点击下面的视频↓

  

  

  屠呦呦研究员

  △图为2015年12月7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生于1930年的屠呦呦,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屠呦呦及其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按照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中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世界卫生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起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据世卫组织《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包括ACT治疗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2000—2015年间全球疟疾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约挽救了590万名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比如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拉斯科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领路人,是社会进步的开拓者。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只为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两位科学家获此荣誉实至名归,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国之瑰宝!

  希望我们的科研事业能再上一个台阶,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科研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2015年度

  空缺

  2014年度

  于敏。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2013年度

  张存浩。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

  程开甲。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2年度

  郑哲敏。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2011年度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吴良镛。被誉为“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

  2010年度

  师昌绪。被誉为“高温合金之父”。

  王振义。内科血液专家、血液研究的领军人物。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家。

  孙家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2008年度

  王忠诚。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徐光宪。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7年度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

  2006年度

  李振声。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学家。

  2005年度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2004年度

  空缺

  2003年度

  刘东生。中国环境学专家、地质学家、“黄土之父”。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1年度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黄昆。中国固体物理学、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之一。

  2000年度

  吴文俊。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素材综合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百度等

  编辑:郭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