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堂先生把东坡称为乐观的天才,而在我看来,他并非本性乐观宦海浮沉,生死一线,悲欢离合的过程中,他也有愤懑不满,有消极无奈,有泪流满面的伤痛忧惧,也有食不下咽的纠结挣扎只是,在风浪跌宕中,他始终以赤子的真诚和热情面对一切,这是一种心态的修炼吧,就像他留侯论中的那句“猝然临。
2、尊敬的苏轼先生,有幸与您共游承天寺,我深感荣幸您的诗词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夜美景,表达了您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豪放洒脱的个性,让我为您的坚韧和才情所折服此次与您共游,使我更加领略了您的风采和智慧,受益匪浅。
3、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
4、知道东坡志林,是因为其中那篇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空明如水的月色,月色中飘逸洒脱的身影,以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无奈惆怅与恬淡旷达交织的复杂情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手翻开这本东坡志林,第一篇是记游合浦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苏东坡奉诏内迁,从。
5、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翻译通过诗书礼乐的教化转化当地的风俗,变换当地的人心,弃恶扬善,是其听书声琅琅弦歌四起 简而言之通过陶冶情操,自然是释放。
6、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
7、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3名动京师 在。
8、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还记得瞿老师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