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以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33年的时间,白瓷就迅速地烧成功了隋代白瓷的烧成为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2年5月,在;唐代邢窑白瓷罐 名 称 邢窑白瓷罐 年 代 唐代 宽 度 口径 8CM 高 度 28CM 厚 度 腹径 22CM 底径 10CM 简 介侈口,微外撇,丰肩圆鼓腹,腹以下渐收,平底无足所施釉汁饱满纯净,均匀清凉,整体;那么明代白釉瓷器,就是景德镇窑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掌握了釉的青与白,除了着色物质铁对之影响外,还和釉的助熔剂原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永乐甜白釉瓷器,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明初受蒙元贵族“国俗尚白”遗风的影响,作为;拳头那么大的瓷罐是宋朝的定窑小白瓷罐,该瓷罐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定窑白瓷有缠枝也有折枝的;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

2、巩县窑,唐代重要瓷窑,在今河南巩县该窑始烧于隋,盛于唐,到五代初衰退开元时期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罐口外撇,短束颈,丰肩,鼓腹,向下渐敛出平底器施满釉到底,胎质坚硬细腻,白釉色泽乳白,柔和沈稳;在唐代,白瓷向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发起了挑战,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这个时期的白瓷代表,是著名的邢窑历史上对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说明初唐邢州已生产出高品质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后来。

3、小口大肚底部有数字,或字体的黑釉白瓷罐,这属于清末民出的瓷瓶,这种啕罐不多见,价值不菲值得收藏;我所看见的一个胎质最疏松的瓷器,是在一家农户中看到的一个隋代白瓷罐,造型很美,胎体非常白,与明清瓷器最大的不同,就是感觉它的胎非常疏松总之,要多看瓷器,才能得到真本事,看书很有用,看真东西就更有用。